1984年老山战场:400名年轻战士的牺牲与伟大

  在漫长且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沉重得犹如千钧巨石,压在人们的心间,令人难以承受,甚至呼吸都变得艰难。1984 年,老山战场成为了一片人间炼狱,硝烟滚滚弥漫,炮火连天纷飞。首批外军区轮战的原第 1 军第 1 师的将士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毅然开赴南疆,投身于这场浴血奋战之中。

  400 余名年轻的生命,在这片火红的土地上永远地定格,他们的青春与热血,就此化作了永恒。当首次看到战友那不愿闭合的双眼时,大家的痛哭声响彻云霄,那是内心深处悲痛的宣泄,是对生命消逝的无奈与不舍。18 名烈士的遗体,仅仅装了半麻袋,如此惨烈的场景,让人不忍直视。那半麻袋的遗体,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无情。而对于 36 位“失踪”烈士遗体的艰难调查,更是充满了艰辛与磨难。每一次的寻找,每一次的确认,都饱含着无尽的牵挂与期盼。

  直至追悼会上,烈士亲属那撕心裂肺的哭声,犹如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场景都饱含着无尽的悲痛与敬意,那悲痛,是对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那敬意,是对烈士英勇无畏精神的崇高敬仰。每一个瞬间都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战士们的伟大,那残酷,是生与死的瞬间抉择;那伟大,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舍弃一切的无私奉献。

  今天,让我们跟随亲历者饱含深情的回忆,走进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那段岁月里,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充满了生离死别的痛楚。我们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1984 年,那是一个被战火与硝烟笼罩的年份,老山战场仿佛成为了人间地狱,硝烟弥漫,遮天蔽日,战火纷飞,炮声轰鸣。在这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原第 1 军第 1 师政治部组织干事韩亚清,肩负着沉重而神圣的使命,接到了组建师战地烈士工作组的命令,毫不犹豫地成为了这个特殊“阵地”上的一员。

  在韩亚清坚定而有序的组织指挥下,老山战场火化场在西畴县新街历经艰辛终于顺利落成。这里,成为了烈士们英魂走向天国的最后一站。12 月 9 日下午 4 点 30 分,这个时刻永远地刻在了众人的心中。火化场接收到了全师参战后的第一位烈士——1 师炮兵团二营四连战士杨献龙。他在猫猫跳阵地炮射中英勇牺牲,头部遭受重创,伤口处凝血凝结,仿佛凝固了时间,而他的双眼,至死都不愿闭合,似乎还牵挂着战场上未竟的使命。

  看着曾经熟悉的战友如今毫无生气地躺在冰冷的工作台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如刀绞,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军医李天国和卫生员畅新乐主动承担起对头部整容的重任,韩亚清则在一旁协助清理和缝合伤口。李军医那双平日里稳健的双手,此刻却止不住地颤抖,泪水不断地从他满是疲惫的脸上滑落,让本就凝重的现场气氛愈发压抑得让人难以呼吸。

  他们小心翼翼地用棉球蘸着酒精,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世间最珍贵的宝物,轻轻擦拭着伤口周围的血迹。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饱含着对烈士深深的敬意和无尽的悲痛。给烈士洗过脸、刮净胡子、涂上胭脂,穿上制式军服后,邱干事从正面、侧面、全身、头部四个方向认真拍照。此时再看小杨,他宛如安详入睡一般,大家一直紧绷的心弦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最后,烈士工作组和护送官兵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为小杨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告别仪式。那一刻,韩亚清的心情犹如压着千斤巨石,无比沉重。他深知,在这个特殊的“阵地”上,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为烈士送上最后一程,让他们走得安详、走得有尊严。

  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愈发激烈和残酷。慢慢的变多的烈士被送到火化场,每一次接收烈士,大家的心情都沉重得如同铅块坠心。他们有的面目全非,难以辨认曾经鲜活的面容;有的肢体残缺,让人不忍直视。每一个触目惊心的伤口,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战场的惨烈与血腥,仿佛在向世人哭诉着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然而,在这无尽的悲痛之中,他们没时间沉浸在悲伤里。因为他们深知,时间紧迫,一定要尽快为烈士清洗整容,让他们以最好的状态离开这个充满战火与苦难的世界。他们强忍着泪水,化悲痛为力量,用自己的行动,向每一位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战友的深情承诺,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烈士精神的传承与捍卫。

  在老山战场那残酷到令人窒息的战斗中,有这样一幕令人痛心疾首、永生难忘的场景。那是一个寂静而又漆黑的深夜,韩亚清和另外两位同志坚守在岗位上值班,周围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氛。就在这时,一辆运送烈士的军车悄然无声地来到门前,打破了这份暂时的宁静。护送的干部面色凝重,费力地提下一个沉甸甸的麻袋,声音沉重而沙哑地说道:“这是 18 名烈士,猫耳洞不幸被炸,是袁副主任带领人员拼命抢挖出来的,他要求你亲自处理。”

  韩亚清怀着沉重而敬畏的心情,缓缓打开麻袋,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惊呆了,整个人仿佛被定在了原地,久久回不过神。只见麻袋中仅有半麻袋被鲜血浸泡过的泥巴,以及几块被泥巴紧紧裹着的肉,那模糊的血肉早已分不清彼此。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韩亚清的大脑一片空白,心中被无尽的悲痛和震惊所占据。

  经过火化,18 人的遗体最终只有 5 块完整的骨头。这些年轻的战士,他们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和忠诚,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或许还来不及留下一句饱含深情的遗言,或许还在内心深处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然而无情的战火却让他们永远地倒在了这片血与火的战场上。而如今,他们这么多人的遗体竟只能装在这小小的麻袋中,这残酷到极点的现实,犹如一把尖锐的刺刀,狠狠地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让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在处理烈士遗体的漫长过程中,类似这般令人心碎的悲痛场景还有很多很多。在“1.15” 大激战中,1 月 20 日下午 6 时左右,29 位烈士的遗体瞬间摆满了火化间前的空地。这些尚未清洗换装的烈士,大部分身体血肉模糊、肢体残缺不全。火化组的官兵们迅速行动起来,两人一组,每组负责清洗 3 名烈士。他们果断地剪掉烈士身上染满鲜血的衣物,仔细清理遗物和子弹带;用温水轻柔地为遗体清理洗涤干净后,想尽办法完善肢体、小心翼翼地缝合伤口;由军医和卫生员组成的整容组,更是全神贯注、精心地为烈士整容化妆。穿衣拍照后,用洁白的白布裹身,然后实施火化。

  在清洗的过程中,遇到上下肢不全的,就用稻草裹布来代替;没头的则用药棉整形外戴口罩。那一天,韩亚清和卫生员负责处理两位烈士,一个肚子破裂,内脏外翻外露,惨不忍睹。韩亚清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协助卫生员将内脏一点一点地重新装进肚中,一针一线地仔细缝合;另一个整个脸部被炮火无情地扯掉,只剩下眼鼻口五个黑洞,在一片血肉模糊中艰难地找到和下额仅连半寸的布满黄土的脸皮,轻轻地覆盖原位、洗去泥巴、用胶布贴好、刮去半寸来长的胡须,才勉强露出了一点人的面容。

  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处理,都饱含着对烈士深深的敬意和无尽的哀思。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尽最大的努力,让烈士们在离开这样一个世界的时候,能够保留最后的尊严。

  在那无比艰难的洗整过程中,他们还惊心地发现不少烈士的手臂紧紧地拉不开,即便在牺牲之后,仍是保持着持枪射击的姿势,仿佛他们的战斗意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坚如磐石。当给其穿衣时,大家满心忧虑,生怕稍一用力就会弄断脆弱的骨头,无奈之下,只能把衣袖剪开,轻轻地放置在胳膊上。

  在一些烈士的胳臂上,赫然标有战斗诸元和敌军火力图,这些用烈士鲜血和生命艰难换来的珍贵数据,犹如无价之宝。他们不敢有丝毫的耽搁,立即将其上报师部。这些饱含着烈士牺牲精神的数据,在后续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了战斗决策的重要依据,为战斗的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在清理二团二机连烈士陈林湘遗体时,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呈现在众人眼前。大家发现他口袋中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党支部,我上袋内有一元钱,替我交最后一次党费”。这简短而质朴的话语,蕴含着他对党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仰,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所想仍是为党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还有一个烈士,在火化后,当人们在清理炉膛时,竟发现了一枚迫击炮炮弹飞轮。原来,他胸部遭受重伤,以至于没有办法进行整容,在他壮烈牺牲时,这枚飞轮已然在肚中。而在炉膛中发出子弹声更是时有发生,每一次清脆的响声,都如同烈士们不屈的呐喊,震撼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这些场景,无一不让人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烈士们的英勇无畏,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1985 年 4 月 27 日上午 11 时,时针的转动仿佛开启了一段漫长而沉重的旅程,一直到 5 月 1 日中午,这整整四天的时间,成为了韩亚清作战期间上阵地时间最长的一次。此次艰巨的任务,是要对师里作战中无遗体烈士的情况做深入调查。

  当时,轮战即将落下帷幕,换防的关键时刻,有人向总政反映师里存在作战人员和烈士遗体失踪的问题。总政保卫部格外的重视,要求师里务必上报详情。于是,这份无比沉重且充满压力的差事,沉甸甸地落到了韩亚清的肩头。

  根据各单位认真细致的排查,师里根本不存在人员失踪的现象,但确凿有 36 名烈士的遗体未被送到新街火化场。带着这个令人揪心的疑问,韩亚清从 4 月 27 日开始,毅然踏上了艰难的调查之路。他先后对师直属队的 4 名、一团的 22 名、二团的 7 名和三团的 3 名烈士牺牲时的详情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调查。

  由于阵地环境的复杂和艰险所限,他所能采取的方式唯有找见证人逐个进行谈话。虽然未能例行签字手续,但每一个见证人的陈述,都犹如一颗颗沉重无比的炮弹,在他的心中轰然炸开,掀起惊涛骇浪般的痛楚。

  一团七连战士袁振华回忆起那惨痛的一幕时,声音颤抖。他说,本连战士李某某于 1985 年 1 月 17 日早晨,在 116 前无名三号阵地,被敌人的炮火无情轰炸,整个人瞬间被炸飞,直接掀落到了深不见底的悬崖之下。二机连班长谢康生在讲述时,早已眼含热泪,他声音哽咽地说道,本连战士岳某某和吴某某,在 1985 年 1 月 15 日下午的 145 阵地南一洞口,面对汹涌而来的敌人,毫不犹豫地拉响爆破筒,与敌 6 人同归于尽。后来,经过艰难的搜寻,只找到了他们的冲锋枪,无奈之下,只能将他们的衣服和部分碎肉进行掩埋。七连班长熊良军悲痛欲绝地诉说,1984 年 12 月 24 日上午在 116 阵地,亲眼看到本连战士虞某英勇牺牲,将其遗体背回放置在一石崖上,然而命运的残酷再次降临,又遭敌炮火猛烈袭击,遗体被炸得支离破碎。六连班长刘生华、战士史龙旗回忆着那惨烈的场景,看到本连战士张某某于 1985 年 1 月 15 日在 142 阵地和王伟侠、张国胜一起,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36 位烈士的身首一一得到印证,韩亚清的神经几乎被这无尽的悲痛所麻木。听着弟兄们那已哭不出声、几近沙哑的陈述,看着战友们用饱含泪水书写的证明,他的心仿佛在被千刀万剐,不停地滴血。

  英烈们走了,走得那样坚定,那样无怨无悔。他们甚至连一句话、一把骨灰都没有能够给亲人留下,却将自己英勇卫国的军魂和身躯化作了南疆的红土,永远忠诚地捍卫着祖国的边疆。怀着那如潮水般无尽的悲伤,韩亚清强忍着内心的剧痛,一气呵成地写完了调查报告。为了不让烈士家属承受更多的精神痛苦,在这里隐去了上述无遗体烈士的名字。然而,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永不磨灭。

  部队在结束轮战并凯旋杭州归建之后,一师党委对于烈士善后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格外的重视。专门紧急召开了由师党委常委全员参加的接待工作、善后工作和安置工作会议,并且以雷厉风行之势迅速成立了三个专门负责相关工作的小组。

  在老山轮战当中,一师共有 336 名英勇无畏的战士壮烈牺牲。这些烈士们来自 12 个省、1 个市以及 64 个县,地域分布广泛。面对烈士数量如此众多、分布面积如此之广、地区条件差异如此巨大、人民群众期望如此之高等错综复杂的情况,师党委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着重强调善后工作要不拘泥于形式、突出实际效果,必须认真扎实地推进,确保不出任何差错。

  1985 年 7 月 13 日上午九点,在师部宽敞庄严的大礼堂举行了师直单位对越作战烈士追悼会。那天,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员如潮水般涌来,人山人海。送花圈和致唁电的领导及单位更是不计其数,仿佛满天繁星,数也数不清。整个会议规模空前宏大,气氛庄重而隆重,处处弥漫着肃穆与哀伤。

  然而,在会议结束后,战士们整齐列队护送骨灰盒通过军人服务社时,那令人心碎欲绝的一幕却永远地刻在了韩亚清的脑海深处,成为了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痛印记。他亲眼目睹了烈士亲属那撕心裂肺的痛哭声,那哭声仿佛能穿透灵魂,刺痛每一个人的心。他们悲痛欲绝,身体颤抖,几乎难以行走,每一步都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巧合的是,这令人心碎的一幕又被韩亚清刚刚来队的母亲和姐姐亲眼撞见。烈士的家属还未因过度悲痛而晕倒,而他的母亲却已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冲击,昏倒在地上。

  后来他从姐姐那里得知,1985 年春节刚刚过去,县委书记带着县乡有关领导到家里慰问。当时,母亲误以为是送烈士通知书的人来了,那一瞬间强烈的刺激让她的眼睛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想起这些令人痛心的往事,韩亚清的心中满是无尽的愧疚和深深的自责。

  这样的老人又何止他的母亲一个?在无数个家庭中,有太多的母亲都在默默承受着同样的痛苦和牵挂。她们所牵挂的又何止一个孩子?哪一个母亲会真心希望发生战争?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这些伟大的母亲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心爱的儿子送到了硝烟弥漫的前线,她们的深明大义和无私奉献令人动容。

  老山战役的硝烟虽已渐渐散去,然而那段充满血与泪的悲壮历史却如刀刻斧凿般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心头。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一群群年轻的战士们,心中满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沉赤诚,毫不犹豫、无所畏惧地奔赴那战火纷飞的战场。

  在枪林弹雨的肆虐中,他们勇往直前、冲锋陷阵,毫不退缩地坚守在条件艰苦的猫耳洞。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边疆那道坚不可摧的坚固防线。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他们的热血,每一处战壕都见证着他们的英勇。

  但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无数鲜活而充满朝气的生命,在那瞬间的炮火轰鸣中永远地消逝在了战场之上。亲人们在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悲痛欲绝,哭声震天,仿佛全世界都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哀伤之中。战友们望着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离去,泪水潸然而下,那悲痛的泪水汇聚成河,流淌着无尽的思念与不舍。

  如今,我们幸运地身处和平的时代,尽情地享受着幸福安宁的生活。然而,我们一定不可以忘却那些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他们无私的奉献、坚定不移的忠诚以及义不容辞的担当,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铭记这些英雄的事迹,传承他们伟大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应当尽到的责任和使命。让英雄的灵魂永远驻留在我们的心间,时刻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行,不断拼搏,不懈努力。在他们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将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以告慰那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生命的英烈们。


上一篇: 戈尔巴乔夫是人类功臣他亲手拆除了苏联这个威胁人类命运的炸弹

下一篇: 陈思诚《唐探1900》票房破29亿乌尔善《封神2》累计119亿